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 通过高中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伴随着浙江、上海、北京等地高考改革方案的相继出台,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选课走班”模式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新常态”。适应新高考的改革,学生需要选择,而在学生的选择之中,有一种声音在改革浪潮中被千呼万唤始出来,它似乎是成为了一个支点在悄悄地撬动着当下深层次的教育改革。而这个声音、这个支点就是生涯教育。面对课改,生涯教育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这让处在改革浪潮中的教育人不得不走进她······
一、生涯 &生涯教育
“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牛津词典》中对career的解释最初是指两轮马车,后引申为生涯、道路、事业等。后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生涯”的定义源自舒伯提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结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可将此认为是对生涯的广义理解。它涵盖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的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
那么,何为生涯教育呢?又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之下最先提出生涯教育呢?查阅资料后得知,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一词最早是由曾任美国教育署长的西德尼·马兰(S.P.Marland) 博士于1971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问题,引导着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的生计和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特长以及社会需要, 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西德尼·马兰博士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地教育计划,其核心是促进人生命历程中的事业发展,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能力、优势与不足,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确定个人能够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由此可见,人们对生涯、对生涯教育的理解并非狭义上的只聚焦于学生阶段的职业认知与发展,而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生涯教育指对象也不仅仅只针对学生群体,而是面向任何社会个体。但凡缺失生涯教育的们,不论年龄大小,主动地增强认知、加倍补偿,相信予人予己均有益。
二、生涯教育实施
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途径主要有3种: 独立课程、 社会实践、 学科渗透。有专家曾对这三种实施途径进行对比:
生涯教育的三种途径
从实施途径中可以看出,学科渗透是生涯教育实施的三种重要途径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线学科教师,为了使学生适应本次改革,在高考招生中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生涯教育的渗透将会是一种明智高效的选择。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科渗透呢?
(一)分析课标中生涯教育内容,树立学科教学渗透意识
笔者从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开始,期望从新课标中寻找出高中化学课堂中渗透生涯教育的角度和方法。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化学课程是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此外,还指出“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我们指明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涯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一些社会性议题的问题解决中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此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出了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出学生既要从宏观角度又要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要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逐步形成元素观、微粒观,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要求学生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逐步形成变化观、能量观和平衡观,能从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观念和认知会决定、引领、调控着学生的活动。而这些观念和认知一方面可以帮助今后想要从事化学领域的人才正确地把握研究化学的方向,在化学专业研究工作中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能帮助那些将来不从事化学工作的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增强其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多样性。所以不论是否从事与化学领域相关的工作,相信这些核心观念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的方向和程度。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指出需要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学生如果能够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形成这样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能在生活学以致用,相信将大有裨益。学生面对生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冷静分析,拿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养成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这些思维方式仅靠单纯的生涯知识无法形成,而化学学科的特色恰恰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需要学生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价值意义;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质疑意识、合作意识等。学生经历的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既能锻炼化学学科特需的关键能力及方法策略,帮助专业化学人士实现事业的成功;同时还可以锻炼各职业领域普遍需要的社会生存能力、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行为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势必将决定着一个人今后事业的顺利与否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可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涯发展提供策略和能力支撑。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指出学生能处理化学与科学技术、化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的责任感,贡献自己所学造福于社会。同时学生要能通过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使学生面对热点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纠偏形成正确的认知。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通过学习化学培养的正确价值观是每一个社会人在任何行业都需要的,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积极向上,散发正能量,造福社会。
通过对课标分析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与生涯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的,是相互融合、相互铺垫的。这为我们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研读课标,树立起将生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理念,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养成的过程中,将生涯教育有效地整合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解决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问题,让学生逐渐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挖掘自身的潜能,关注自身的发展,培养自主生涯规划的能力。
(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中的生涯素材,创设真实的情境,将知识融入生活
分析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发现教材中能够直接体现生涯教育要求的内容很少,虽然有一些栏目(如科学视野等)能多少跟生涯教育扯上些关系,但是相信编者当初设置这些栏目的目的 并非如此,可见,现行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涯教育相对隐蔽些,并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1.教师需了解与化学相关的职业信息,并在合适的章节学习中,在真实问题情境之下,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引导学生去探索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唤醒生涯意识
例如:在讲胶体性质时,可利用医学上治疗尿毒症所用的血液透析方法这一真实情境,介绍医学等专业;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可讲解一个合格消防员必须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
在学习用高锰酸钾测室内甲醛含量、酸雨成因等知识时,可以创设真实情境,介绍环保检测员、水质分析员等职业;在学习铝热反应时,通过计算钢筋混泥土的厚度,估算铝热剂的用量使建筑物定向倒塌的真实问题解决,介绍定向爆破专业;在学习乙醇、甲苯等的性质时,可以介绍硝化甘油、TNT的合成、了解国防工业,此外,还可以介绍化妆品的组成从而了解美容行业等;在学习阿司匹林等有机物的合成与制备中认识制药学;在学习电解池的电镀原理时,可引入电镀工程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条件对原料利用率、企业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化学工程师的水平是一个化工企业兴衰的基础等等。
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做出生涯决策
例如:在学习甘油硝化、纤维素硝化等反应时,可以拓展介绍诺贝尔的成长故事,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另一方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化学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非偶然,积极的实践活动将会使得专业兴趣发展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引导着职业发展走向成功。在探究DNA结构时,可以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学家探究DNA结构的史实,感受不同的学科专家在问题解决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此外,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化学职业前景的畅想,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业余爱好,并认识到职业兴趣不仅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还是职业成功发展的正催化剂,教导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专业兴趣潜移默化为职业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和企业,了解工厂生产的原理和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和工作状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帮助学生尽早做出生涯决策。
可以说,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做为受教育者的角色愈加明显。教师只有真正了解生涯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师需要先走入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了解当今社会的话题,才能寻找到真实的问题情境素材,将之融入课堂,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把兴趣发展为能力、在兴趣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同时,找平台实现学生价值,用价值再去强化学生的兴趣。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给出解答的方案,而是教会学生做出判断、选择、决策的正确方法,帮助其自主选择、帮助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好陪伴她成长的那个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